昆山工研院:逐“新”而进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策源助力
作者:文辉 栏目:热点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5-08-13 09:12 阅读量:13929
内容摘要:昆山“科创大动脉”祖冲之路两旁,各类科创载体鳞次栉比。昆山工研院掩映其中,已然成为吸引众多优质项目资源集聚的“强磁场”。 成立至今,工研院已累计建设创新平台34个、企业联合研发中心29个;促成产学研合作300余项;吸引社会投资超60亿元…...昆山“科创大动脉”祖冲之路两旁,各类科创载体鳞次栉比。昆山工研院掩映其中,已然成为吸引众多优质项目资源集聚的“强磁场”。
成立至今,工研院已累计建设创新平台34个、企业联合研发中心29个;促成产学研合作300余项;吸引社会投资超60亿元……数据背后,映射出的是工研院逐“新”而进,为昆山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策源助力的不懈追求。
“定向狩猎” 打造优质项目资源 “强磁场”
夏日的昆山热浪涌动。在沪昆整形医学及抗衰产业园苏州若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工地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该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高国内重组肉毒素蛋白药物的核心竞争力,预计年产值超10亿元。
从项目接触到成功落地,昆山工研院凭借专业的招商团队和全方位的服务支持。若弋生物联合创始人陆苗坦言,“项目曾有过多方接洽,而工研院招商人员的专业储备正是打动我们的关键因素。”
2020年,昆山工研院启动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公益性和市场化结合运作。作为昆山科技创新核心平台,五年来,昆山工研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做优做强科技招商、科技攻关、科技金融、园区运营等主责主业,在强链补链延链上下功夫。
招引优质项目和资源,人是关键因素。昆山工研院成立了科技招商公司,组建了一支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科招队伍。从董事长到普通员工,人人树立“科技招商员”的角色意识,研究产业政策精进业务能力蔚然成风。随着新兴产业图谱的不断革新,这支“懂科技、懂产业、懂企业”的专业队伍也将招商质效提升到全新高度。
通过科学“狩猎”,精准招商,工研院以低成本撬动大项目、优质项目,一批产业适配度高、创新能力强的 “高精尖”项目加快聚集:
中勘迈普是一家专注于空天遥感信息智能解译以及遥感大模型研发及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在李德仁、龚健雅两位院士的牵线搭桥下,中勘迈普落户昆山,短短一年,公司最新研发的遥感大模型已经投入实际应用。“工研院在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过程中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保障。我们庆幸找到了昆山这个‘福地’”。 中勘迈普公司副总经理夏红表示。
昆山工研院招引的德加能源是一家专注于新一代高比能电池及其核心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的高科技创新企业。自2022年落户昆山以来,企业实现了飞速发展。今年3月30日,德加能源固态电池正式量产发布,并现场交付首批产品。回想与工研院牵手走过的难忘日子,德加能源创始人晏成林感慨,“我在人生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刻,遇见了最懂自己的人。”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昆山工研院招引的150个项目中,新智造领域占20%,新医疗占25%,新数字占15%,新材料占10%;今年以来,工研院已招引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个、院士项目3个,科技招商呈现项目质量优、产业集聚强的良好态势。
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指引,昆山工研院打造创新桥梁,通过资源、市场、产业链等“组合拳”,不断为新质生产力“蓄水池”注入源头活水,科创“策源地”“强磁场”效应日益显现。
沪昆整形医学及抗衰产业园是工研院按照“引才—聚团—兴产”链式发展路径打造产业生态的典型案例。根据昆山加工生产能力强的特点,工研院抓住医美市场改革和正规化建设战略契机,重点布局上游市场,打造全品类的医美生态链。目前,医美产业园已集聚上下游企业25家,投资总额达33.5亿元。依靠“无中生有”,昆山催生了一个未来千亿“美丽产业”。
在招商空间布局上,工研院眼光向外,将触角延伸至全球创新高地。除高效运作北京、上海、深圳等5个国内人才科创联络中心外,还筹建美国、日本联络中心,聘请国际化技术经理人在全球范围内遴选项目,实现了招商体系从“局域网”到“全球通”的转变。
协同创新 “1+N”解码创新“大生态”
走进由工研院运营的昆山集成创新产业化基地,曾经破旧的工业厂房,如今已成为新能源产业现代园区。以行业龙头企业德加能源为引擎,基地精准补链延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一个集研发、制造、应用于一体的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逐渐形成。
在今年3月举行的发布活动现场,德加能源宣布与昆山工研院合作共建成立固态电池研究院,未来将围绕四大平台实现先进电池的关键技术突破,孵化若干家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在协同创新抱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深度产业链接,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产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昆山工研院采用“大院大所+产业园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孵化基金”协同创新模式,分别共建医疗器械产业园、沪昆整形医学及抗衰产业园、集成创新产业化基地,加速构建“1院+N基地”创新格局,为昆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全新活力。依靠“抱团创新”,昆山工研院积极整合内外部研究力量和资源,帮助企业实现“从0到1”和“从1到10”的转变。
“从实施产学研合作到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再到组建创新联合体,我们不断推动产学研合作层层升级。”工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在苏州市发布的24家创新联合体中,工研院支持并参与组建的达12家。
创新联合体瞄准的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工研院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当好牵线搭桥的“红娘”,依托技术经纪人团队等“五位一体”攻关服务体系,实现技术“需求端”与“供给端”有效耦合;另一方面,当好合作共建的“伴娘”,通过资源共享、资金支持助力攻关。
“孔雀东南飞,鹿城有茂林”。这样的创新合作抱团发展不止于国内,还延伸到了国外: 通过工研院嫁接“跨国姻缘”,专家团队加盟昆山长鹰硬材,组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对公司超硬产品体系和工艺流程细节进行了全面优化提升,同时进行精准技术攻关,助力长鹰硬材跃升成为全球超硬材料领军企业。
数据显示,通过布局全球招才引智网络,工研院已累计引进院士39人,推动专家对接企业技术需求超100项。截至目前,昆山工研院累计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题300多项、产学研合作金额超4亿元,实现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精准滴灌 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关键一跃”
对于招引的项目资源,工研院做足“诗外文章”,以精准滴灌助力良种落地发芽,育苗成林。
2021年,昆山工研院牵头设立全国县域首支由国资全额出资的天使投资基金,总规模2亿元,主要投向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昆山主导产业项目。四年后,基金总规模已达5亿元,实施投资项目23个,投资总额近1.5亿元,帮助被投企业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超10亿元。随着产业环境的改变,该天使投资基金单个项目投资额度提升到了1000万元,同时,投资范围也延伸覆盖至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创新主体。
不少新兴企业在工研院的“精准滴灌”下不断茁壮成长:德加能源与工研院缔结合作的两年间,昆山天使投资基金累计投资了1500万元,撬动社会融资超3亿元,为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输血赋能作用,目前德加能源估值已超过10亿元;
创新药企泽璟制药早期由工研院投资500万元,2020年成为科创板首家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上市后,工研院的投资收益增长近200倍。
这样的帮扶不止于金融手段。为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24年3月,工研院与北京大学共建的昆山概念验证中心正式揭牌。概念验证通过较低成本实现对早期科研成果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的研判,有效弥补了科研成果与市场化之间的“空白区”。
先行先试的案例已经显现成效。工研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陈亚珠院士团队合作的医学影像高端装备概念验证中心成功入选苏州市级概念验证中心。为助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工研院还携手昆山开发区精心打造医学影像和生物医疗器械产业园,目前该园区已集聚医疗器械领域企业31家,充分激活创新发展先行之力。
招大引强,策源助力;逐新而进,抱团发展。从试验台到生产线的距离,在这里被不断缩短;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蜕变,在这里被持续见证。昆山工研院正成为创新版图上不可或缺的策源地和强磁场,为昆山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书写时代答卷,贡献“工研力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